此刻,這座谷底為沼澤濕地的山谷還是一片沉靜祥和,綠草和棕櫚樹在水面上投下依稀模糊的影子,魚兒靜靜地躲在紅樹林的水下,樹林中的猩猩正在用堅韌的手指尋找果實。然後,轟然一聲雷鳴爆響,一個沉睡的巨人突然從睡夢中醒來。

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2000年的時候,地點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Sumatra)。這就是多巴(Toba)超級火山突然爆發的那一刻。據信,這是地球過去10萬年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一系列雷鳴般的爆炸產生了9.5萬億公斤的火山灰,滾滾升空,形成遮天蔽日的烏雲,迅速蔓延升高到距地面約47公里的大氣層。

多巴超級火山爆發後,亞洲一片巨大區域被一層3到10厘米厚的火山塵灰所覆蓋,火山灰層阻塞了水源,像水泥一樣粘在植被上,甚至火山以西遠在7300公里的東非都發現了多巴火山爆發帶來的沉積物。而最要命的是,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場超級火山爆發使全球陷入了持續數十年的火山冬季,幾乎使我們人類遭到物種滅絶。

早在1993年,美國一個研究團隊為了尋找人類久遠歷史的線索,研究了人類基因組,結果在人類基因組發現了一個「人口瓶頸」時代留下的主要標誌,顯示在某個時刻,人類數量曾急劇縮小,而此後非洲以外的所有人類後代的血緣關係明顯比以前密切。

後來的研究揭示,這個人類數量急劇下降的瓶頸期可能發生在5萬至10萬年前,那時我們人類的總數量可能低至1萬人,只相當於現美國威斯康星州(Wisconsin)一個寧靜的小縣城埃爾克霍恩(Elkhorn)的人口,或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馬來西亞一場免下車婚禮的參加人數。當時受瓶頸影響最小的地區是非洲,那裏的基因多樣性直到今天仍然很高,在非洲大陸上,某些群體之間的基因差異比非洲人和歐洲人之間的差異還要大。

有人認為這個時間點不是碰巧,他們認為全球人口急劇減少元兇就是多巴火山的大爆發。這一看法引起了激烈爭論,但毫無疑問,當時全世界各地區的人類都遭遇巨大生存災難,而今天我們人類大部分成員都是由當時數量極少但生命力超級頑強的一小群人類祖先進化而來。

歲月滄桑,74000年過去之後的今天,我們這種曾經一度因火山大爆發而瀕臨滅絶的無毛猿物種正在經歷另一場大爆炸,即我們人類數量的大爆炸。現在我們人類上山入海,佔領了地球上的每一個棲息地,甚至在最偏遠的角落也有我們的足跡。2018年,科學家在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底部,即海平面下10,898公尺的海牀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塑料袋,而另一個科學團隊最近則在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人造的「永久化學物質」。今天世界上沒有一片地方是原始狀態,每一個湖泊、每一片森林和每一條峽谷都或多或少遭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

亞馬遜森林 

Getty Images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亞馬遜森林正在迅速消失

與此同時,人類數量之巨和智慧之高使人類能夠完成其他動物望塵莫及的壯舉偉業,比如分裂原子,將複雜的設備發送到近160萬公里外的太空去觀察遙遠星系中正在形成的行星,此外還創造出極度豐富多彩的藝術和文化,數量之巨及多樣化難以衡量。譬如,每天我們人類拍攝的照片總共達41億張,相互交流所用單詞數量高達80到127萬億個。

聯合國預測,在2022年11月15日這一天,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數量將會有80億人,這是74000年前多巴大災難倖存者人數的80萬倍。

今天,人類的人口如此龐大,但基因多樣性卻如此之少(非洲以外),以至於一位研究人員最近觀察到,事實上,如果發現某人看起來與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長得驚人相似,這不會令人意外,因為人類有限的基因庫在不斷地循環,而且人類每天會有大約37萬個新生嬰兒誕生,基因巧合的機率自然會大為增加。

而人類數量的大爆發也導致了巨大的意見分歧。一些人認為人口增長是人類空前大勝利,實際上已有一種新興的思想流派認為,人類的數量還不夠,人口還需要進一步增長。2018年,科技億萬富翁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預測,未來人類的人口將達到一個新的十進位里程碑,將會有1萬億地球人移民到太陽系。貝佐斯並宣佈他正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策劃方略。

但另一派,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自然歷史學家大衛·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則把我們人類在地球四處的數量大擴張稱為「地球上的瘟疫」。以此而言,我們目前面臨的幾乎每一個環境問題,從氣候變化到生物多樣性喪失,從水資源緊張到爭奪土地的衝突,都可以追溯到這幾百年我們人口的暴增。早在1994年,全球人口尚只有55億之時,加州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計算出,人類的理想人口規模應該在15億到20億之間。

那麼,到底當前世界人口是不足還是過剩?人類主宰全球的未來會是怎樣?迄今關於地球人口的理想規模之爭論一如既往地眾說紛紜,而且比較情緒化,不過無論如何,留待我們人類決定哪一種方案是人口規模最佳趨勢的時日已經無多。

古代人類已開始擔心人口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末,巴格達大學(University of Baghdad)的一群考古學家在伊拉克中部的西帕爾(Sippar)古城發掘一座廢棄的古圖書館。在沙子、灰塵和古老的牆身中,發現了400塊泥板文書,這些古老的文書埋在這座學術墳墓中被世遺忘已3500多年,但仍然放在當年巴比倫人(Babylonian)為圖書館增添的書架上。

動物遷徙 

Getty Images
今天許多動物的自然遷徙無法繞過人類的定居點或基礎設施

其中四塊泥板文書很特別,記載的是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一個神話故事的部分片段。這個神話散見於美索不達米亞各地發現的泥板文書上,這四塊泥板的記載恰是神話缺失的部分,至今仍讓歷史學家深感興趣不已。

泥板上是公元前17世紀一個無名的抄寫員刻寫的一首史詩《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這首詩說,「(自神創造人類)還未過1200年,人類已擴張土地,成倍繁衍……」。人類早期普遍有文明被神摧毀又死而復生的大洪水傳說,在全球各地的文化中都發現有題材類似而形式各異的遠古大洪水神話,這四塊泥板文書記載的是美索不達米亞版本,這可能是人類歷史記錄中最早一次提到人口過剩。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洪水神話中,眾神對人類製造的所有「噪音」和「騷動」,以及「大地像公牛一樣咆哮」感到惱怒,因為他們對人類貪得無厭的需求倍感壓力。大地和空氣之神恩利爾(Enlil),決定釋放一些災害來不斷降低人類的數量,因此設計瘟疫,饑荒和乾旱,每隔1200年引發一次。幸運的是,這個週期災難降臨的這一天,另一個神挽救了人類。於是恩利爾則計劃了一場大洪水災禍……接下來就是某個人類英雄造船救人類和生命萬物的經典故事。

在《阿特拉哈西斯》撰寫之時,全球人口估計在2700萬至5000萬之間,相當於目前居住在喀麥隆或韓國的人口數量,只佔當今全球人口總數的0.3%到0.6%之間。

在隨後的一千年,學者似乎對人口問題罕有發聲。到了古希臘時代,人類才再次思考人口問題。

哲學家柏拉圖(Plato)有一些激烈的看法。希臘城邦國家雅典人口快速發展,數量翻了一倍後,柏拉圖哀嘆道,「現留下的就像被疾病消耗後所剩的骨架;肥沃的土壤被沖刷流失,只剩下整個荒涼的大地。」柏拉圖不僅主張國家應該嚴格控制人口,他還得出這樣的結論,理想的城市人口不應超過5040人,並認為建立殖民地是減少城邦人口過剩的好方法,而且他還認為節制消費很重要。

人口增長 

Getty Images
人類數量膨脹達到驚人程度,如何控制人口增長成千年爭論不休的問題

柏拉圖的巨著《理想國》(The Republic)寫於公元前375年左右,他在書中描述了兩個假想的城邦(城邦是指類似小型國家的的行政區域),一個健康,一個「奢侈」和「狂熱」。在第二個城邦,人口膨脹並貪婪,消費沒有節制,直到其消費「超出了其必需品的限度」。可嘆的是,這個道德敗壞的城邦為滿足所需竟然去奪取鄰國的土地,這自然演變為城邦間的戰爭,因為如果不向外奪取額外的資源,是無法養活其過剩而貪婪的人口。

柏拉圖這裏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激烈爭論不休的千古之問:到底人口是問題,還是人口消耗的資源是問題?

在柏拉圖之後的500多年,全球人口爆炸的規模才變得清晰起來。居住在羅馬城市迦太基(Carthage)的神學家德爾圖良(Tertullian)隔著千年的時空,眼光卻如同現代人類的觀察,先知般地指出地球人口已經過多,對自然環境已造成了破壞。德爾圖良作出此判斷的公元200年之時,世界人口總數達到1.9億至2.56億,大約相當於目前居住在尼日利亞或印度尼西亞的人口數量。這位先知認為,「整個世界人類都已經踏腳涉獵,如此多的人口已經成為地球的負擔,……因為自然已經無法維持我們人類的生存。」

在隨後的1500年裏,全球人口增加了兩倍多。最終,神學家對人口的超然關注終於變成了真實的恐慌。

這時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登場了。他是一位有悲觀傾向的英國牧師。他在1798年出版的名著《人口學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首先以兩個重要的觀察作為前提,即人需要吃飯才能活下去,人又喜歡做愛以繁衍後代。他解釋說,由此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上述兩個簡單的事實最終會導致人類的需求將超過地球的供給。

馬爾薩斯在其著作中說,「人口如果不加以控制,會以幾何數列成倍增長,維持人類生存的糧食僅以算術比率增長。只需對數字略有認識就知道第一種增率的力量與第二種增率相比,力量是無窮之大。」換句話說,在一種正反饋循環中,大量的人口會導致更大量的後代,但我們生產食物的能力卻不是以同樣加速的方法增加。

如此簡明的表述馬上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一些人心中激起了強烈的恐懼,在另一些人心中則引發了憤怒,這種恐懼加憤怒的情緒在整個社會中持續了幾十年。前者認為必須有所行動來阻止人類數量失控。後者認為,限制人口數量既荒謬也不道德,因應之道是應該盡一切努力增加食物產量。

還有少數人特別對英國幾百年前開始實施的《英國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表示不滿,因為依照濟貧法會向生活貧困的人提供補貼,幫助他們養大孩子,如按馬爾薩斯人口論,這就是鼓勵窮人多生孩子,不利人口控制。

馬爾薩斯的著作發表時,地球上有8億人。

採礦 

Science Photo Library
全球人類對礦業產品的需求是空前巨大,但採礦業可能對地球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然後來到1968年,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和他的妻子安妮·埃爾利希(Anne Ehrlich)合著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一書發表時,全球人口過剩問題才引起當代舉世的關注。這本書的靈感是來自這對學者夫婦在印度城市德里的一段經歷。一天晚上,他們乘出租車返回酒店,經過一個貧民窟時,被街上擁擠不堪的人群嚇壞了。他們對這段經歷的描述備受批評,尤其是當時倫敦的人口比德里還高出一倍多。

這對學者夫婦之所以寫作這本書,是因為擔心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他們認為,饑荒即將來臨,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甚至也包括像美國這樣的地方,這些國家的人民已開始注意到人口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廣泛認為,當前許多關於人口過剩的焦慮是因埃爾利希夫婦的這本著作而起,但也有人指責《人口炸彈》挑起無稽的恐慌。對此書是肯定還是批評,取決於你的立場觀點。

當然,關於地球應該有多少人口才恰當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學術討論。有時,人口論會被用來合法化迫害、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絶等罪行。其實在每一宗特例中,加害者並非是要減少整個人類的數量,而都是有意要減少特定群體的人口,例如某個社會階層、某個宗教或種族的人,但儘管如此,這些人類犯罪事件有時會被視為正是人口過多論引發類似危險的例子。

《英國濟貧法》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嚴格的法律。部分原因是緣於馬爾薩斯擔心這個社會階層(他稱之為「農民」)因生育過多孩子,會有更多孤兒被關進淒涼骯髒的濟貧院,就像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霧都孤兒》(Oliver Twist)所描述的悲慘情景一樣。

在接下來的一兩百年,優生學不斷被偽裝成一種人口控制論,或者得到了人口控制運動的支持,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曾有少數族裔被強制絶育。人口控制也被用來限制個人自由。1980年代,中國推出了備受爭議的獨生子女政策,這被廣泛認為是對人的性權利和生育權利的侵犯。

油棕樹 

Science Photo Library
馬來西亞在1870年種下了第一棵油棕樹。如今這種經濟作物已覆蓋了馬來西亞約590萬公頃的土地

人口問題未來仍會爭議不休

人口控制計劃過往引起很大爭議,現在支持和反對兩方更是壁壘分明。

如今,任何有關增加或減少人口配額或目標的政策幾乎都會受到普遍譴責,只有少數極端組織例外。這些鼓勵人口控制的措施被認為會導致強迫或其他暴行,風險很高。但除此之外,有關人口問題的其他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共識。

在人口問題爭議的另一端,有些人認為某些地區的低生育率是一種危機。一位人口統計學家對英國局部出生率下降非常擔憂,他建議對無子女的成年人徵稅。截至2019年,英國每名婦女平均生育1.65個孩子,低於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維持相同人口規模所需的平均生育率2.075,不過英國由於有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補充,人口總數仍在增長。

相反的觀點認為,減緩並最終阻止全球人口增長不僅是非常可控和可取的,而且可以通過完全自願的方式來實現,比如向那些願意避孕的人提供避孕藥和避孕工具,以及教育女性等。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通過這類方式減緩人口增產不僅可以使地球受益,還可以改善世界各地最貧窮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

總部位於英國的慈善機構「人口事關大局」(Population Matters)就是相信這種解決方法的一個NGO組織。該組織力倡實現全球人口可持續增長。他們主張正視消費主義(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給地球帶來的壓力,同時也強調人口規模在這方面必須發揮的作用。為此,他們敦促人們為環境危機承擔個人責任,同時通過減免債務和海外援助來消除全球貧困和不平等。

「人口事關大局」的主管羅賓·梅納德(Robin Maynard)說,「我們對任何形式的人口控制或強制,以及對生育選擇的限制都感到痛心疾首。所以,我們的工作是關注人口,讓人民有權選擇,行動符合人權要求。讓人民自我選擇,作出於己於地球有益的決定,而這才是最有效的應對人口的方式。」

另一方面,有人主張把關注的焦點從調整世界人口數量轉移到人類的行為上,無論實現這一調整有多溫和或多間接都有助於改善地球環境。支持者此觀點的人認為,每一個人所消耗的資源量都會對我們人類的集體影響力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他們還指出,在出生率較低的富裕國家,資源消費量明顯很高。減少我們個人對地球的需求可以減少人類的碳足跡,但又不會抑制貧窮國家的經濟增長

西方有意減少世界不發達地區人口的增長,被批評有種族主義意味,因為實際上歐洲和北美的總體人口密度比不發達地區要高。

森林 

Getty Images
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之後,不列顛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但經過數千年人類的定居,森林覆蓋地區現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3%

最後,對於這個長期存在的人口問題,還有一個宿命的「解決方案」,聽其自然,不做任何控制。這一觀點的依據是:全球人口一直處於高度不穩定的動態,人口會顯著增長,但隨後又會下降。每個觀點的人都可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儘管不是永遠的結果。

對未來全球人口增長趨勢的估計各不相同,但預計將在2070或2080年左右達到「人口峰值」,屆時全球人口將在94億至104億之間。這可能是一個緩慢的增長過程,如果能達到104億,聯合國預計將保持這一水平長達20年,預計最後人口會下降。

近年出版的一本新書《空空蕩蕩的地球:全世界人口下滑的衝擊》(Empty Planet: The Shock of Global Population Decline),給我們展示的世界未來圖景與我們通常預期的前景截然兩樣。這本書的作者預計,人類將面臨全球人口下降所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人口問題爭議太大,不確定因素太多,我們可能很難著手考慮去如何應對。以下是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可能影響我們未來生活的幾個關鍵方面:環境、經濟和我們的集體福祉。

環境的挑戰

BBC紀錄片《西蒙·裏夫暢遊印度洋》(Indian Ocean with Simon Reeve)有一段這樣的場景:我們看到攝像機帶著搖晃的手持鏡頭,穿梭在馬達加斯加的密林中。畫面上呈現出一片茂密的森林和神秘的未知荒野。突然之間,一個模糊的白色東西彈了出來,越過鏡頭消失在遠處。這是只狐猴,一種害羞而又神出鬼沒的猴子,四肢細長,皮毛蒼白,臉色黝黑,像一隻瘦長的泰迪熊。

在這個場景之後,西蒙·裏夫很快就這個探險隊的幸運發現向觀眾發出令人意外的提示:這根本不是荒野森林,而是馬達加斯加南部的貝倫迪(Berenty)保護區,一個四面被商業種植園包圍的小片森林,也是稀有動物狐猴僅存的家園之一。

西蒙·裏夫在在這個保護區遊客中心說,據他獲得的可信資料,幾乎所有在保護區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師都深入密林,把他們的器材設置在狐猴最多的地方,盡力避免把任何建築物攝入鏡頭。觀眾可能認為他們窺見到的是一個未知的荒野世界,但你可以反駁說,觀眾實際看到的是通過精心策劃的原始大自然假象。

水資源 

Getty Images
隨著人口增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也在同步增長,廣闊的湖泊開始逐漸消失

BBC這部紀錄片突顯出人類特意製造的”荒野神話”。如果鏡頭中呈現的自然世界壯麗美景,將人類及其活動腳跡完全排除在鏡頭之外,或者輕描淡寫人類的無處不在,暗示在人類的活動之外地球上仍然存在大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這種誤導就是”荒野神話”。

衛星圖像是粉碎荒野神話特別有力的一個工具,因為從高空中鳥瞰,可以發現許多國家的土地已完全被人類佔用。比如狐猴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放眼望去,可見塊塊農田相連直到天邊,其間穿插著道路和一排排的建築。由於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或森林開發,僅短短幾十年時間,好一些地區的景貌已變得面目全非。

地球生態因人類行為發生巨變有一些驚人的數據作為佐證。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數據,地球上38%的陸地被開發為人類和牲畜生產糧食和其他作物(如燃料作物),總面積高達50億公頃。

雖然我們現代人的祖先曾生活在猛禽巨獸的世界,與猛獁象、巨型袋熊和450公斤重的象鳥為鄰,但今天從壁虎到狐猴的整個龐大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群中,只有人類成了統領一切的物種。按重量計算,人類現佔陸地脊椎動物的32%,而野生陸地脊椎動物只佔總量的1%。剩下的部分是人類飼養的牲畜。

保護野生動物的NGO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發現,在1970年至2020年期間,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在此期間,全球人類數量則增加了一倍多。

事實上,隨著我們人類主宰地球之勢的增強,地球生態也同時發生許多變化,以黑猩猩研究聞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Jane Goodall),到博物學家兼電視節目主持人克里斯·帕克漢姆(Chris Packham)等,許多著名的環境學家都表達了他們的擔憂。2013年,大衛·艾登堡爵士在接受《廣播時報》(Radio Times)採訪時解釋了他的觀點,「我們面臨的所有環境問題,人口越少會越容易解決,而人口越多則越難解決,最終會不可能解決。」

有些人因為對人類環境足跡的擔憂而決定少生孩子或不生孩子,這包括英國哈里王子和夫人梅根,他們在2019年宣佈,為了地球,他們生孩子不會超過兩個。同年,美國歌手麥莉·賽勒斯(Miley Cyrus)也宣佈她不會要孩子,因為地球已經「發怒」。

現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反生育運動,發起「生育罷工」(BirthStrike),說除非當前的氣候緊急情況和物種滅絶危機得到解決。這一反育趨勢在2017年獲得一項研究的理論支持,該研究計算出,在發達國家,只要少生一個孩子,一個人每年減少的碳排放量就相當於58.6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約是不買車減排的24倍多。

海岸線 

Science Photo Library
世界海岸線地區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其中一部分區域

2019年,田納西州(Tennessee)羅茲學院(Rhodes College)國際研究副教授詹妮弗·舒巴(Jennifer Sciubba)領導進行的一項研究,分析了1990年至2006年期間22個歐洲國家1000多個地區的人口增長水平,並將這些數據與同一時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變化進行了比較。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是,西歐人口的絶對數量對這些環境參數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在東歐,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對人口增長導致環境退化這一觀點作出細微的研究予以支持,也獲得許多其他研究的呼應,但也有很多研究認為造成環境惡化不是人口增長而是對自然資源的需索無度節節上升,尤其是在富裕國家。實際現在許多環保人士即認為,人類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由於消費,而不是人口過剩,以此角度來看,對人口過剩的擔憂是不公平地把壞境惡化責任推給了較貧窮的國家。

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的人口增長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導致環境退化。而另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從1980年到2017年的經濟增長和自然資源的使用導致了二氧化碳排放升高。

有趣的是,其他研究發現,雖然中國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城市化的發展提升了環境破壞的速度,但一部分破壞卻被「人力資本」,即人類的知識和技能所抵消。

今天普遍認為,人類正在給世界有限的資源帶來不可持續的壓力,這稱為「地球生態超載日」現象。所謂地球生態超載日,是指每年到這一天人類已經用完地球全年可持續再生的所有生物資源,這年餘下的日子都是負載。2010年地球超載日是8月8日,2022年是7月28日。

《80億和計算:性愛、死亡和遷徙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8 Billion and Counting: How Sex, Death, and Migration Shape our World)一書的作者舒巴(Sciubba)說,造成地球生態災難,不管是因人類數量太多,還是因為人類消耗的資源太多,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我都無法理解為何人口增加反而有益於環境。」她建議,或許一種解決之道是將人類和環境視為一體,「但孩子們,這是一個很難成立的論點」。

土地 

PA Media
地球上的土地價值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但同時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正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

然而,舒巴敏銳地指出,埃爾利希書中提出的「人口炸彈」即將摧毀地球的想法已經過時。她說,「我認為在那時候(即寫此書的時代),世界上有127個國家的女性平均一生生育5個或5個以上的孩子。」在那個時代,人口趨勢看起來確實是在呈指數增長,但舒巴認為,此書製造的人口恐慌已延續到到今天仍活著的某些世代的頭腦中。

舒巴說,「但今天只有8個國家(生育率超過5個孩子),所以我認為,對我們來說,認識到這些趨勢發生了變化是很重要的。」

人口數量增加有利經濟發展

2012年,新加坡政府為民眾設計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慶祝國家獨立的方式,通過一首新的說唱歌曲傳播多生多育這一重要信息。這部短片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宣揚新加坡的文化和風景名勝,以及鼓勵年輕夫婦多生孩子。

這首歌的歌詞如此唱到:「……讓我們造一個像你和我一樣的小人兒,像夜間遊獵一樣探索你的身體,我是一個愛國的丈夫,你是一個愛國的妻子,讓我進入你的營地,創造生命……」。

新加坡發表這首鼓勵生育的歌曲,是因為生育率太低令政府相當擔憂。到2020年,新加坡的生育率僅為每位女性1.1個孩子。這是富裕國家生育普遍呈下降趨勢的一個極端例子。富裕國家的人民比較晚婚,並選擇少生孩子。在新加坡,這種現象引發大家擔心人口下降可能會對國家經濟發展不利,因此新加坡政府呼籲國民如果愛國就要多生孩子。

這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即一個國家人口越多,生產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就越多,國民的消費也就越多,所以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最好的催化劑。

這就是為什麼對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擔憂有時會被視為問題的原因之一。許多發達國家人口密度已相當高,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這些國家致富的原因。但現在拒絶其他國家也擁有這種致富機會就會被認為是不公平,甚至是種族主義。

宗教活動 

Getty Images
人類的人口膨脹讓文化和宗教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盛大,現在每年有250萬穆斯林到麥加朝聖

然而,人口增長放緩並不一定伴隨著經濟衰退。以日本為例,這個國家早在1966年其生育率已領先其他富裕國家下降到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之下,當時日本生育率從2左右突然下降到1.6。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表示,「如果看看日本生活水平,我認為日本經濟衰退沒有到有人所描述的程度。他們在人力資本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所以會少生孩子,但他們重視教育,並擁有非常好的醫療體系。」

梅森還指出,儲蓄和投資在日本也很普遍,「因此,(貨幣)資本增加,生產率也有所提高。如果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我認為日本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案例,可以說明為什麼日本不(對出生率下降)感到恐慌。」

除生育因素外,一個國家發展經濟還有其他方式。梅森指出,通常引進外來移民可提供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新勞動力來源,而且不會額外增加全人類的人口總數。但在一些國家,移民仍然是一個有爭議和高度政治化的話題,因此,如果這些國家的國民對移民問題沒有文化上的轉變,就不可能選擇這個方法來減緩人口下降。

梅森說,「特別是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國家,他們一直非常抵制外來移民,他們會逐漸發現(改變這一政策)會對他們越來越有好處。」

同樣,移民為引進國家所帶來的好處在本質上是極不平衡的,一個國家引進移民獲得經濟增長,但另一個國家卻因工人流失而受到損失。

大家逐漸意識到,全球癡迷於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做法已經過時,應該徹底放棄。舒巴說,「關於人口過剩的辯論,有一件事讓我感到相當沮喪,那就是很多評論都出自同一批人之口,他們總說,我們不希望人口太多,但我們也希望確保經濟一直在增長。」她說,「在人口下降的的世界,我們真的需要徹底轉變思維模式,不要再認為經濟增長就等於進步。」

幸福的未來

然而,人口結構影響的不僅僅是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的經濟,也是左右全世界人民生活質量的一股強大的隱藏力量。

大地面貌 

Getty Images
人類改變大地面貌以滿足自身需求

據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德雷克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全球健康教授亞歷克斯·伊澤(Alex Ezeh)的看法,一個國家的絶對人口數量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人口增長或下降的速度才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為這會決定事物變化的速度。

伊澤解釋說,以非洲為例,非洲各國目前的人口增長率相差很大,是好是壞取決於你說的是非洲哪個地區。

伊澤說,「在一些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聯合國定義的非洲五大地區之一),避孕藥具的使用增加,生育率確實有下降,因而人口增長率下降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好消息。」

而 一些中非國家由於高生育率和高平均壽命,人口增長率仍然居高不下。伊澤說,在一些地方,人口增長率遠高於每年2.5%,「這是相當高。中非一些國家,人口每20多年就會翻一番。」

即使在非洲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國家也會選擇不同的道路,伊澤以東非兩個鄰國布隆迪和盧旺達為例。雖然前者仍有較高的增長水平,每名婦女生育5.3個孩子,但後者的增長正在放緩,2020年盧旺達每名婦女生育3.9個孩子,而2010年為4.5個。

伊澤說,「我認為關於人口規模和經濟數字的討論是錯誤的。想想看,一個城市人口每10年翻一番,而這是非洲的城市,請問,哪個非洲政府真正有資源每10年就能夠將現存每一個基礎設施加以改善,以保持現存服務的覆蓋率維持正常水平?」

對此,伊澤的解釋是,特別是在人口極端增長的條件下,很難維持人力資本的發展,因為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對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起著重要作用,甚至比他們掙錢的多少還要重要。人力資本也被認為是一個國家除人口規模之外,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預測因素。

伊澤說,「當經濟學家思考這個問題時,大量的人口對許多不同的結果都有很大影響,但你是在10年、100年,還是在1000年後達到這個巨大人口數量?達到的過度時間長,才有可能在社會設施系統中建立恰當的結構來支持這麼大的人口規模。」

有可靠資料證明降低人口增長的一個因素是婦女能接受教育,因為受過教育的女性其生育的平均年齡會推遲。伊澤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獲得受教育機會越多,她們會走出家庭,立足社會,獲得工作,所有這些都會與生兒育女的傳統角色發生衝突。」

然而,伊澤極力強調教育的價值並非著眼於其對人口規模的影響。教育是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計劃之一。這涉及有關人口工程的一種現代觀念的核心思想,即政策的實施應該是為了社會利益,如果碰巧產生有益的人口變化,那只能算是一個額外的好處。

伊澤說,「我的看法是,我們不想將女性教育工具化,不能因為我們希望女性少生孩子,所以才讓她們上學……我們不能因為考慮降低生育率,就對很多積極的東西予以最小化的貶低。」

事實上,因其他目的而實施的政策連帶對人口產生的作用,突出了人口科學的一個驚人現實,即人口科學的預測往往很不精凖。在全球範圍內,各國政府在未來幾十年所做的決定對地球未來的人口規模將影響巨大,有力量將人類從一個有100億人口的未來,推高到一個有150億人口的未來,但也可能是相反的趨勢。

糧食 

Getty Images
今天地球上38%的陸地表面已被人類開墾用來種植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

伊澤說,「我認為我們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人們說到非洲的人口到y年將會是x時,這並非是注定的。如果你看看南部非洲地區,到2100年人口可能是今天的3到4倍,但也可能比今天的人口增加不到50%。我們現在進行必要的投資以達到各國各自希望達到的人口增長速度,可選擇的辦法很廣。這就是目前存在的巨大時機。」

全球人口繼續增長的現實

然而,儘管人類在地球上繼續擴張的規模仍有待人類的行為而定,但人口發展一些軌跡已經明確。其中之一是,不管採取任何可能的措施來減少人口,在一段時間內人口都會繼續增長。

未來人類數量擴張的前途如何取決於一種被稱為「人口增長慣性」的現象,即只要人口死亡率和移民水平保持不變,雖然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年輕人口數就會繼續增長。這是因為人口變化不僅與出生率有關,也與人口結構有關,尤其是育齡婦女的總數。所有這一切因素即意味,在生育率高的國家,這種增長的全面影響要到高生育時代出生的女性幾十年後達到生育年齡時候才會呈現出來。

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發生重大的全球悲劇,如致命的流行病或災難性的世界大戰,或地球上每個國家都實施嚴厲的獨生子女政策(當然,沒有人希望如此),我們人類仍將在2100年增長到100億人。即或在本世紀中葉的五年內出現20億人死亡的大規模災難,到2100年人口仍將增長到85億。這項研究的作者總結說,無論發生什麼,至少到下個世紀,很大可能將會有很多很多人生活在地球上。

人類在未來幾年對地球的主導會更為舉足輕重,因此找到一種人類共同生活及保護環境之道可能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現面臨的最大挑戰。

發佈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Kizik Shoes Canada | Mephisto Shoes | Keen Canada | Oboz Boots | Chippewa Boots | Oofos Canada | Keen Outlet | Bates Boots | Kate Spade Outlet | Dolce Vita Boots | Georgia Boot | Sam Edelman Boots | Durango Boots | Propet Shoes | OOFOS Sandals | Womens Shoes Canada | Haix Boots | Munro Shoes | Tory Burch Outlet | Tecovas Cowboy Boots | Nordace Canada | Brunt Boots | Redback Boots | Kelty Backpack | DeWalt Boots | Nordace Backpack | Marc Jacobs Canada | Beis Luggage | Kurt Geiger Canada | Black Star Boots | Biaggi Luggage | Miz Mooz Canada | brooks shoes | Jared Jewelry | Sam Edelman | oofos shoes | born shoes | on cloud shoes | keen shoes |